1.成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聚焦学习任务目标、内容、形式进行深入讨论。 目标小组:负责研讨如何将地方文化理解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精准融入学习任务目标。成员们结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音乐能力,参考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理解、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要求,思考如何制定具体、可衡量、可达成且具有关联性和时限性的目标。 内容小组:聚焦于如何筛选和整合太仓地方文化中与音乐相关的元素,使其合理、有序地融入学习任务内容。小组成员梳理了太仓的海洋文化、郑和文化、江南丝竹文化等特色文化,探讨如何从这些文化中提取音乐素材、文化故事和音乐风格特点等,构建丰富且有层次的学习内容体系。 形式小组:着重研究采用何种教学形式和活动形式来呈现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成员们考虑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并结合地方文化特点,思考如何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的学习形式,如音乐文化实地考察、地方音乐传承人访谈、音乐创作工作坊等。 2.小组内深入研讨 目标小组:成员们查阅了大量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教育理论文献,分析了高年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应达到的文化理解程度和音乐技能水平。例如,在文化理解方面,学生应能识别太仓地方音乐与当地历史、地理、民俗的关联;在艺术表现方面,能够用合适的音乐形式表现地方文化特色。经过讨论,初步确定了不同学习主题下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太仓海洋文化与音乐”主题时,学生要能说出至少三种与海洋文化相关的太仓传统音乐形式,并能分析其节奏特点与海洋劳作的关系。 内容小组:小组成员对太仓地方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包括文字记载、音频视频、图片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地方音乐元素,如太仓船工号子、江南丝竹经典曲目等。同时,考虑如何将这些元素与音乐知识、技能学习相结合,如在欣赏江南丝竹曲目时,引导学生学习其乐器组合、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特点。 形式小组:成员们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和学校教学条件,设计了多种学习形式。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太仓音乐文化之旅”实地考察活动,参观太仓博物馆、江南丝竹馆等文化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开展“与地方音乐传承人对话”活动,邀请太仓船工号子传承人、江南丝竹演奏家等到学校与学生交流,传授音乐技艺和文化知识;举办音乐创作工作坊,鼓励学生以地方文化为主题进行音乐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3.小组间交流与碰撞 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提出疑问和建议。在目标小组汇报后,内容小组提出目标应与内容紧密结合,确保目标的实现有具体的内容支撑;形式小组则关注目标如何通过合适的形式得以达成。内容小组汇报时,目标小组强调内容要围绕目标进行筛选和组织,避免内容的冗余和偏离;形式小组建议内容设计要考虑形式的可行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形式小组汇报后,目标小组指出形式要为实现目标服务,确保学生在参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能够有效提升地方文化理解和音乐能力;内容小组则提醒形式要与内容相匹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目标、内容、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优化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