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期准备(活动开展前1周) 1.资料收集:课题组成员分工收集太仓市地方文化相关资料,涵盖历史典故、传统艺术(如江南丝竹、娄东画派)、民俗节庆(如郑和航海节)、特色美食(如太仓肉松)等,初步构建对太仓地方文化的整体认知框架。 2.工具设计:根据研究方法设计调研工具。实地考察制定路线规划表,明确考察点(如太仓博物馆、沙溪古镇、南园等文化地标);访谈拟定提纲,针对不同对象(文化馆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本地居民)设计差异化问题;问卷围绕地方文化认知、音乐关联度、传承意愿等维度编制,确保问题简洁且具针对性。 3.分工协调:召开预备会议,明确成员职责。3人负责实地考察记录,2人主导访谈,2人组织问卷调查,1人统筹数据整理与后期分析。 二、实地调研 1.实地考察 太仓博物馆,通过展陈文物(如郑和下西洋相关文物)了解太仓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的历史地位,挖掘其与海洋文化、对外交流相关的音乐元素(如船工号子、祭祀乐舞)。 沙溪古镇,漫步古街巷,观察传统建筑(如雕花门楼、古桥)中蕴含的审美意趣,搜集江南丝竹片段,分析其乐器组合(二胡、琵琶、笛子等)与曲调特点(婉转悠扬、节奏明快)。 南园,结合园林布局(亭台楼阁、假山池沼)探讨古代文人雅集中的音乐活动(如古琴演奏、诗词吟唱),感受地方文化中“雅俗共赏”的音乐传承脉络。 2.访谈交流 文化馆工作人员:了解太仓市地方文化保护政策、现有音乐类非遗项目(如“太仓滚灯舞”中的音乐伴奏)及传承现状,获取官方统计数据与文献资料。 非遗传承人:以江南丝竹传承人为例,深入访谈其学艺经历、演奏技巧(如“加花”“变奏”)、曲目内涵(如《欢乐歌》表达丰收喜悦),记录传承过程中的困难(如年轻人兴趣缺失、传播渠道有限)。 学生调研:随机抽调不同年龄段学生,了解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程度(如能否说出3项以上非遗项目)、参与音乐活动的频率(如是否观看过传统戏曲演出),收集对地方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建议(如“希望学校多教本地民歌”)。 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通过统计发现:71.43%的受访者认为地方文化对音乐学习“了解一些”,但仅6.12%表示十分了解本地传统音乐形式;93%支持将地方文化融入学校音乐课程,认为可增强文化认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