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23年3月)

作者: 时间:2023-03-14 点击数:

九年一贯科学实验教学跨学段衔接初探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富力分校 庞宏芳

一、背景分析

我校科学组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遵循科学学科的内在规律,加强对科学学科本质的认识;借助我校九年一贯制将小学和初中两个独立学段整合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整体系统的优势,解决了中小学段科学教学割裂的现象,将中小学的科学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不论是小学科学,还是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说,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将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方式进行比较自然的过渡和衔接,会对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解决难易程度把握不当造成学生不适应、过早分化或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加强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探究过程等方面的培养,更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二、研究目标

通过科学学科的学习,保持学生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案例分析

从组织结构建设上进行调整,将初中理化生地与小学科学合并为一个教研组,并在相同学科内容上完成了教师的一对一结对。在理论学习和研讨的基础上,实施了学科实验教学衔接实践。结合九年一贯制的实验教学案例,我们针对同一实验主题,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描述及分析:下面以四年级科学“磁体性质”与九年级物理“磁现象磁场”为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四年级科学“磁体性质”

 

 

九年级物理“磁现象磁场”

1. 认识磁铁具有磁性。

2. 知道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磁性弱,磁性强的部分成为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北(N)极和南(S)极。

3.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1. 认识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 知道磁铁的磁极以及磁极处的磁性最强。

3. 能利用这一特点辨别物体是否具有磁性。

4. 能利用磁铁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判断未知磁体的南北极。

5. 能说出物体被磁化的方式。

6. 认识磁场的存在,会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7. 能利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

1. 用磁铁分别接近塑料片、铜片、铁片、铝片和曲别针等材料,并将其分类,观察发现磁铁能够吸引铁片和曲别针这些含有铁的物质。

2.在探究同一块磁铁上不同位置磁性强弱是否相同的实验中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证明磁铁的两端磁性强,中间弱。认识磁铁的两端为磁极,北(N)极和南(S)极。如用吸引曲别针数量的方法;能吸引一个曲别针数量的方法;隔着多少页能够吸引上曲别针的方法等。引导学生尝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3. 学生用一块磁铁的两级分别接近另一块磁铁的两级,观察发现、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磁铁磁极具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1. 对小学所学的简单的磁现象进一步扩充,补充磁体可以吸引出来铁以外的其他物质(钴镍等);补充物体可以被磁化的方式。这一部分内容小学涉及较多,因此在初中阶段采取提问涉及实验回答问题的方式回顾小学知识的同时能对磁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抽象概念的建立:利用转换法的思想,建立磁场的概念并研究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学生摆放一个小磁针在磁铁的不同位置,总结磁场 的方向,层层递进。同时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磁场并不是只在某一平台里存在的,而且在整个空间内都存在。利用铁屑的分布来研究磁场的强弱。

3. 建立理想模型:为了更好地描述看不见的磁场特性,引入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是一条假象的曲线,通过磁感线的疏密程度和箭头的疏密程度和箭头的方向来描述磁场的强弱与方向。

初中物、化、生、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在基本理念上明显地表现出一致性:实验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科学课本基本都是从实验引入介绍知识的;中学的实验不仅要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要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发现规律,从小学做定性实验,到中学会用控制变量变等做好定量实验。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要充分把握和运用好中学生爱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还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尽量开阔学生眼界,增大信息量。

四、教学反思

首先。我们在科学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中小衔接的研讨,按照学生必做实验和演示实验制定了中小学科学学科交叉实验对比表。表格中涉及同一个知识点在小学和中学不同层次的要求。最终,我们选取《磁现象》这一节课进行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衔接的深入探讨,利用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多次研讨。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小学科学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磁铁,知道磁铁可以吸引铁,并以实验的方式探究磁铁的两端磁性强弱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而在我的课堂中则采取提问并设计实验回答问题的方式,回顾小学的知识,同时对磁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样将原本两课时的内容缩减成一课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而不再是简单的问题重复或者情景再现。

再有,在确立学生的能力培养点上更清晰明确。主要挖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通过现象总结提升的能力;在科学原理教学中则以理解为主,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科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科学探究中的某一个要素或某一种科学方法:中小衔接不仅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衔接,也是教研的衔接、教法的衔接。

因此,对于教 师而言,应该更好地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除了纵向联系小学科学课的内容,也要横向联系初中数理化地生等学科,用联系的眼光来备课、备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教学的严谨性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组老师们的努力, 真正落实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出处:《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7年第3

Copyright©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直塘小学网站模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