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风渐暖绿意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又到一年种树时。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每周三的红领巾广播又与您如约而至。
刚刚过去的3月12日是我国的第44个植树节。那么植树节的由来是什么?关于植树,我们少年儿童应该做些什么?植树对于生态环境改善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本周红领巾广播将为您一一作答。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植树节。1915年,国内著名的林木学家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倡议设立植树节,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1982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1984年9月修订的《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了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每年的3月中旬,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转暖,雨水增加,具备了植树的自然条件。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少先队员们也不甘示弱,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鲜艳的红领巾在他们的胸前飘动,迎着阵阵春风,排着整齐的队伍,他们情绪高昂地奔向公园、广场、郊外……大家齐心协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一道道工序,让一棵棵新苗稳稳地在土里扎下了根,种下了绿色的希望。
统计显示,自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来,中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0亿多人次。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有力推动了中国生态状况的改善。这个运动启动之前的1981年,中国森林面积为17.29亿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02.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2%。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
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少年,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同传承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自觉养成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用实际行动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
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义务植树的参与者。坚持义务植树,年年岁岁,日积月累,祖国大地就会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人民生活品质就会不断改善不断提升。
让我们行动起来,做美丽中国的践行者。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是要使祖国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建设美丽中国从植一棵树开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多栽一棵树、多养一盆花、多种一片草,为美丽中国做一份贡献。